亚当·图兹:欧洲的三万亿美元军费,为何只换来一支“僵尸部队”?

一个合理的欧洲安全战略应当是什么样子?

亚当·图兹:欧洲的三万亿美元军费,为何只换来一支“僵尸部队”?
Photo by Rod Long / Unsplash

【编者按】欢迎来到「图说政经Chartbook」。这里是由知名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亚当·图兹(Adam Tooze)主理的Chartbook的中文版,经图兹教授本人授权。Chartbook是当今英文世界最具影响力的Newsletter之一,每周定期更新,用图表解读全球政经世界的激流与暗涌。

今年3月,欧盟通过“重新武装欧洲”特别融资计划,该计划将启动8000亿欧元的资金。过去十年内,欧洲累计军费已高达3.1万亿美元,但是欧洲军力的整体战备水平却仍遭广泛质疑。图兹在本文中指出,欧洲军事体系的结构性问题无法通过一味提高军费来解决,是欧洲碎片化的军备体系导致了低效的资源配置。

本文英文版发布于2025年6月8日。

作者:亚当·图兹

译者:曹茗然

责任编辑:高铂宁


“欧洲十年内在防务上花费了3.1万亿美元……真的吗?请把数据发给我们看看。”

这是亚当·图兹:如何重新武装欧洲的初稿发出后,我的编辑们的第一反应。他们的质疑完全可以理解。这个数字真的可信吗?

众所周知,在面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出现的新世界格局时,欧洲军队显得应对不足。多年来,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军队被目光短浅的政治人物所忽视,有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如今的解决办法是欧洲各国将国防预算提升到其GDP的3.5%,甚至5%,取决于你如何计算。

因此,当我们得知欧洲近年来实际上已经在国防上投入了如此巨额的资金,却似乎没有带来相应的成效时,难免会感到震惊。

如果对于该数字持怀疑态度,这里有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数据。

十年内合计军费支出为3.1万亿美元。

如果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数字就更令人瞠目结舌了。如果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起点,到2021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为终点,把这三十年视为一个时代,以2023年的价格计算,美国以外的北约成员国国防总支出高达8.9万亿美元。 这是一笔天文数字,却被浪费在了欧洲逐渐衰退的军事体系上,而这些军事体系如今似乎无法对普京构成有效威慑。

当然,部分解释是,这种总和计算其实并不公平。

和GDP一样,军事支出是一种“资金流”。国防安全需要每天每时每刻都被提供与支付。把年度支出相加得出一个巨大的总额,然后质问“这笔钱都干了什么”,本身就是一种误区。这就像把十年内的买菜账单加起来,然后问:“所有的食物都去哪了?”——被我们吃掉了。如果我们没吃,我们也活不到今天来提出这个问题。欧洲确实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保卫自己,国防开支完成了它应尽的任务

但这个反驳只能说服一部分人。

没错,国防确实有“服务型”的成分,是被“消费”掉的。这部分最能体现为士兵和国防机关员工的工资。而且,欧洲的军人数量并不少。比起国防开支的总额,更令人震惊的,或许是如此之多的欧洲人仍身着军装。

冷战结束时的1990年代初,非美国的北约军队总人数约为200万人。经过多年裁军,到2000年,欧盟成员国的军队人数稳定在130到140万之间,并一直保持至今。这些男女军人并未组成一个统一的武装力量,而是分散在29个独立的军事体系中。

以下是ChatGPT从合理信息来源整理得出的2023年欧盟各国军力的汇编数据。

不要被希腊军队1800辆坦克的超大数字所迷惑。这值得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解释。这批坦克中大部分是过时的装备,通过低价购买或贷款补贴方式得来。

重点是,欧洲存在太多独立且规模不足的作战部队,它们消耗了大量资源,却鲜有实际战斗效能。曾有对利比亚的误判性军事打击,法国也曾向萨赫勒地区部署部队,但这些只是特例。德国更具代表性——其军队名义上接近20万人,但实际上连向战区部署几支作战旅都十分困难。

看起来,欧洲的问题在于其将国防开支过多用于“服务”——即工资、福利和退休金,而用于“投资”——即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则相对不足。如果我们比较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在国防采购上的支出与军力规模,就会发现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数据显示出较高水平,是因为2022年后军费支出激增;在此之前,它的支出水平与法国几乎持平。

你可能会认为美国的数字被其军工复合体的臃肿所夸大。我也并不打算否认这一点。但有证据表明,实际的情况可能正相反。美国的国防开支可能比欧洲的更高效。

比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第三代主战坦克和自行榴弹炮的价格——这些都是乌克兰战争中关键的武器。德国的价格远高于美国的同类装备。

来源:布鲁盖尔智库(Bruegel)

正如比利时政策智库布鲁盖尔(Bruegel)的胡安·梅希诺-洛佩斯(Juan Mejino-López)和贡特拉姆·沃尔夫(Guntram B. Wolff)所指出的,这些高昂成本与采购规模小有关,而采购规模之所以小,又与欧洲军事体系的碎片化以及各国对国内采购的强烈偏好密切相关。

如今人们常常哀叹欧洲军队倾向于从美国进口关键武器系统。当然,这背后也存在大量地缘与政治博弈,例如德国提出建立以美制和以制导弹为核心的防空系统计划。从数据来看,德国确实明显更倾向于从美国而非其欧洲邻国进口武器。

部分欧盟国家、英国与美国的武器进口来源

但如果看整个国防预算的平均情况,欧洲军事体系的根本问题并非过度依赖外国武器,而是进口得还不够。他们过于“自给自足”。问题不是德国从美国购买了太多武器,而是德国从自己国内买得太多。

部分国家武器进口占国防装备支出的比例

国家层面的碎片化造成了一个“巴尔干化”的欧洲国防市场,导致主要武器系统重复建设,效率低下,同时使得欧洲国防承包商在全球产业竞争中体量偏小。

早在2016年,一项广为流传的统计就指出:在仅有美国一半(甚至更少)军费预算的情况下,欧洲却维持着美国六倍数量的主要武器系统。

这一切的结果也就不难想象了:在二十多个国家的军队中分散布置了一些“高大上”的武器系统,却鲜有实际战斗力。

莱茵金属(Rheinmetall)是近年来俄乌战争背景下被讨论最多的欧洲“国防冠军”,但截至2022年,其在全球军工排行榜中也仅排在第28位。

这种浪费不仅仅是“无心之过”或“效率低下”。当你“错误配置”了数万亿美元,背后自有其逻辑。委婉地说,这种逻辑是保守的;若用更尖锐的说法,那就是:这些是“僵尸军队”。欧洲的军事建制派虽然日渐萎缩、功能紊乱,但依然存在。欧洲的军工生产商在武器交付方面效率低下,无法与高度整合的美国同行竞争,但依旧维持着盈利状态。不进行合理化的整合重组,就可以避免政治与利益的冲突。国家与政治人物也就得以维持“主权”的假象,而无需正视权力被削弱与能力不足的现实。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以及这场战争的发展,已经动摇了这一“万亿欧元级”的僵局。国家安全领域的建制派自然会顺势而上。伦敦和巴黎也存在着自己的“体制集团”(blob)。

而进步主义政治应当提出更多的要求。

我们不应任由巨额资源以“紧急状态”之名再次流入那些熟悉的、低效的渠道,而是要追问:一个合理的欧洲安全战略应当是什么样子?

有一点我们应当能够达成共识——那就是不能再“回到过去”。在财政紧缩时代,为了“巩固财政”,一整代年轻欧洲人的未来被牺牲;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俄乌战争前那个荒唐而浪费的现状,简直就是昭然若揭的丑闻。

订阅 图说政经Chartbook | 亚当·图兹的每周通讯中文版

现在订阅,获取定期更新的时事通讯。
jamie@example.com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