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图兹:英国需要一个“不惜一切代价”的决断时刻
与其维持一副“一切正常”的假象,不如承认英国在2025年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期。

【编者按】欢迎来到「图说政经Chartbook」。这里是由知名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亚当·图兹(Adam Tooze)主理的Chartbook的中文版,经图兹教授本人授权。Chartbook是当今英文世界最具影响力的Newsletter之一,每周定期更新,用图表解读全球政经世界的激流与暗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英国陷入长期停滞,与之相伴的是公共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连续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占GDP之比不断上升。为应对财政危机,英国政府开启了财政紧缩时代。图兹指出,真正束缚英国的不是债务规模,而是对市场报复的恐惧。
本文英文版“Britain needs a ‘whatever it takes’ moment”于2025年10月6日发表于英国《金融时报》。
作者:亚当·图兹
译者:包岳涵江
责任编辑:高铂宁
自2008年以来,英国已滑入深重的经济与政治困境。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其严重程度甚至远甚于20世纪70年代。保守党领导层在脱欧公投上的豪赌以惨败收场,这使得英国与欧洲疏离,并在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中受制于人;而美国政界的许多人把英国视为一个烂摊子。经历多年的紧缩政策后,工党先是大幅左转,随后又回到中间立场。保守党则被改革党(Reform UK)的民粹民族主义掩盖了锋芒。
任何英国政府都应首先担忧如何重启增长。相反,基尔·斯塔默却被2022年利兹·特拉斯政府引发的金边债市恐慌的阴影所困扰。债务水平确实高于近年,但没有理由对此恐慌。英国债务远未到临界水平,且期限较长。无论你是想“收回控制权(译者注:take back control, 2016年脱欧公投中的著名口号)”,还是要推出进步的经济政策,一个因惧怕“债市义警”(译者注:为了抗议财政或货币政策而抛售债券的投资者)而战战兢兢的民主政体都是不健康的。在一个拥有货币主权的国家,这种氛围指向一件事:政府与中央银行之间出现了脱节。
自1997年以来,英格兰银行的独立性已被奉为不可触碰的神圣禁忌。但“独立性”的意义取决于如何运用。鉴于2022年9月金边债市危机,英格兰银行与英国政府之间的关系需要重置。
在常规时期,毫无疑问,实行通胀目标制的独立央行可以很好地服务国家。但自2008年以来,英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已无处理如此简单问题的“奢侈”。
值得肯定的是,全球央行官员并未墨守成规。2008年之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拯救了全球银行体系,并通过量化宽松在巨额赤字背景下稳定了美国国债市场。在欧洲,情况更为棘手。无论是默文·金领导下的英格兰银行,还是让·克洛德·特里谢领导的欧洲中央银行,都与各国政府上演着“猫捉老鼠”的周旋。这是一场赌注极高的豪赌,在2010年至2012年间加剧了债市紧张,并引发了向紧缩政策的灾难性转向。
自那些冲击带来震撼之后,他们的继任者马克·卡尼与马里奥·德拉吉采取了更具防护性的立场(前提是你不是希腊政府)。请回想德拉吉那句传奇口号:“不惜一切代价(Whatever it takes)”,就是用来顶住伦敦金融城的“债市义警”的。2015年,德拉吉启动了量化宽松——换个名字的金融抑制。2016年,卡尼动用英格兰银行的权威,在英国投票脱欧后稳定了市场,这堪称央行如何支撑民主选择的典范,即便这些选择判断失误。
这些人都是浸淫于1990年代最佳实践的独立央行家,他们认识到,历史性的危机需要采取激进行动。
真正毒化氛围的是2021—2023年的物价飙升。尽管冲击主要来自供给侧,央行却被推上了被告席,英国尤为如此。英格兰银行以激进的政策正常化作出回应。面对生活成本危机,行长呼吁工人接受实际工资下降。2022年初,当天然气价格创下历史新高、俄军蓄势入侵乌克兰之际,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严格的量化紧缩计划,并上调利率。而当特拉斯政府陷入困境时,英格兰银行花了将近一周才出手相救。
与其维持一副“一切正常”的假象,不如承认英国在2025年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期。要应对这一挑战,就需要与英格兰银行达成一项新的协议。该协议不应忽视通胀压力或债务的长期轨迹,但应明确将重振以投资为主导的增长置于优先位置。
(英国)可以学唐纳德·特朗普那样要求降息。英格兰银行也可以追随欧洲央行,对欧元区收益率设定上限的承诺。但首要任务应当是驱散2022年9月的阴影。央行上月放缓量化紧缩是一种让步;立即且彻底地结束量化紧缩才会释放正确信号。
这样的协议本身不会让政治重回理性、解决住房问题或重建国民保健署(NHS)。但它将有助于消除对债市危机的恐惧——这种恐惧正使民主体制内的政治家在回答国家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时陷于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