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图兹:为什么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摒弃了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却无人察觉?

在更根本的层面上,政治本身,正如主权决定权一样,受到一系列可供选择的价值体系、准则和实际社会进程的限制,每一种价值体系、准则和社会进程都以进步自居,但事实上,它们都是其自身权力的形式,无论是宗教、文化、经济、法律还是科学。

亚当·图兹:为什么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摒弃了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却无人察觉?
Photo by Anne Nygård / Unsplash

 

【编者按】欢迎来到「图说政经Chartbook」。这里是由知名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亚当·图兹(Adam Tooze)主理的Chartbook的中文版,经图兹教授本人授权。Chartbook是当今英文世界最具影响力的Newsletter之一,每周定期更新,用图表解读全球政经世界的激流与暗涌。 

不久前,美国在联合国否决了一项关于设立“和平共处与希望日”的决议,并借此机会全面批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特朗普政府对全球治理架构的持续抵制立场从何而来?图兹将这种姿态比作“民间施密特主义”——这种以主权优先和敌我划分为核心的政治逻辑,正重新塑造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定位。

本文英文版发表于2025年4月8日。

作者:亚当·图兹

译者:叶泳妍

责任编辑:高铂宁


这是一年前的一张图,图中这位潇洒的美国外交官在纽约的联合国讲台上就“债务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平等”发表讲话。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高级别辩论”,也就是所谓的国际事务例行程序(the boiler pla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资料来源:联合国

让我们将时间快进11个月,这位外交官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

针对中东岛国巴林等国支持的关于宣布设立“联合国和平共处和希望日”(UN days for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Hope)决议,美国要求进行正式表决,并宣布将投反对票——是的,特朗普的美国将投票反对“联合国希望日”。

或许不出所料,反对只是少数国家的立场,巴拉圭和秘鲁投了弃权票,美国是唯一真心实意的反对者。

现在,我们或许可以想象一位有原则的保守派会这样认为:联合国将7月12日定为“希望日”是愚蠢的做法,即便是压倒性的联合国多数,也无法把1月28日变成“国际和平共处日”。有人可能会说,这让联合国看起来很可笑。

但美国的立场不止于此。相反,长期从事经济外交工作的杰出职业外交官爱德华·赫特尼(Edward Heartney)代表美国发表了一篇火药味十足的“民间施密特式(即卡尔·施密特)”文章,不仅谴责了“和平共处日”或“希望日”,也谴责了整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这种攻击是以美国国家主权的名义进行的,此外还指联合国对和平共处和文明间对话的支持是习思想的幌子。

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信简短有力,值得全文引用:

爱德华·赫特尼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公使衔参赞纽约州,纽约市2025年3月4日
按稿全文
国际和平共处日 —— 巴林
谢谢。美国坚决支持维护和平和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世界危机的努力。我们坚决支持通过言论、结社、和平集会以及宗教或信仰自由所体现的个人权利。它们是美国安全和在全世界促进宽容、相互尊重与和平的根本。
但是,我们决定要求对这项决议进行表决。我们担心,这项决议是对《2030 年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重申。 虽然《2030年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措辞是中性的,但它们推进的是一项软性的全球治理计划,不符合美国主权,也不利于美国人的权益。
在上届美国大选中,美国人民的要求非常明确:美国政府必须重新关注美国人的利益。 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我们自己的利益——这是我们的道德和公民责任。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充斥的‘性别’和气候意识形态问题上,特朗普总统也做出了早该做出的明确纠正。
简而言之,像《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样的全球主义努力在投票箱前败下阵来。因此,美国拒绝并谴责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将不再理所当然地重申这些目标。
我们还担心,决议标题中提到的 ‘和平共处’ 可能会被用来暗示联合国认可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这五项原则并不是联合国承认的会员国谈判的产物,也没有通过联合国的程序得到认可。任何暗示联合国认可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企图都会破坏联合国的独立性,规避重要程序,并剥夺会员国塑造联合国发展方向的机会。此外,这还会破坏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对公然侵犯人权行为负责的呼声。
同样,‘文明间对话’的概念植根于习近平主席的‘全球文明倡议’,该倡议试图通过重新定义民主、人权和正义等术语的基本含义,并扭曲此前在《联合国宪章》等基本文件中确定的定义,以迎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从而使中国政府免受对其治理体系和侵犯人权行为的批评。

来源:美国代表团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言。请想想这里呈现的并列关系:

• “以中性语言表述”v.实际推进计划

• 软性全球治理v.美国的主权和权益

• 选举和明确的任务:“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我们自己的人——这是我们的道德和公民责任”。

• 特朗普vs“性别”和气候意识形态

• 明确vs充斥

• 投票箱vs全球主义

• 美国vs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年议程

• 会员国va合作

• 美国和联合国vs中国

• 特朗普vs习近平

这是特朗普对自由全球主义的“民间施密特式”批判。其中有些内容相当玄妙。根据谷歌学术,“软性全球治理”一词十多年前曾在国际关系学术著作中短暂流行过。

在这封信中,美国代表团对“实质(substance)”(美国利益和“关心我们自己”vs全球主义、性别和气候)提出了批评,但这也是对“形式(form)”的批评。也即可持续发展目标以“中性语言”为框架,但实际上是在推进一个确定的议程,这样做不仅为“性别和气候意识形态”打开了大门,也为习近平和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打开了大门。

我之所以称之为“民间施米特式”,是因为它对善意的全球自由主义的谴责让人想起卡尔·施米特的著作,尤其是他在 1929 年发表的论文《中性化与去政治化的时代》,以及关于“政治的概念”的长篇论文(1932年)。在后者中,你可以找到施米特对被埋葬的19纪自由主义政治进行剖析时所使用的并列的范畴:

贡斯当(Benjamin Constant)等19世纪早期的自由主义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并列关系“构建”了他们改造世界的议程。

在更根本的层面上,政治本身,正如主权决定权一样,受到一系列可供选择的价值体系、准则和实际社会进程的限制,每一种价值体系、准则和社会进程都以进步自居,但事实上,它们都是其自身权力的形式,无论是宗教、文化、经济、法律还是科学。

对施密特来说,投靠纳粹党的“民族革命”是引爆这一反政治权力牢笼的方法。在与纳粹党闹翻之前,他一直是第三帝国的首席法律顾问。

这一点事关重大。特朗普政府引用的措辞也以宏大的口吻描述了摆在联合国面前的选择。这封信函的措辞表明这是一份宏大的历史声明,是为世界舆论场和历史而书写的。在联合国,这是美国的“解放日”。那么,其反响如何?

特朗普政府攻击了过去所谓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许多核心支柱。我们知道当它击中要害时是什么样子。特朗普对全球贸易的颠覆令世界哗然。金融市场损失了数万亿美元。就连美国自己的主权债务市场和美国货币也遭到抛售。

如果说美国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攻击在逻辑上更根本的话。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气候协议都是在2015年达成的,它们是现代自由全球主义的两大基石。如果说它们没有体现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思想,那就没有什么能体现了。然而,“特朗普式的拒绝”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贸易问题这两个案例的对照下,已再鲜明不过了。

当全世界都在关注美国的贸易问题时,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赫特尼3月4日的信。

据我所知,《金融时报》和《纽约时报》都没有报道。互联网上甚至推特上几乎没有任何反响,只有一封写给《金融时报》的信。

我是从一位全心投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朋友那里才了解到美国这份非同寻常的声明(谢谢这位朋友,我很遗憾)。与特朗普关税行为引发的全方位丑闻相比,这种无动于衷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方面,通过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施密特式攻击,特朗普政府证实了其高度神话化的世界观。它谴责可持续发展目标,仿佛这些目标是它所拒绝的世界的主要意识形态支柱。然而事实上,正如对美国的反对票缺乏反应所证明的,特朗普政府是在攻击风车。

2015年的整个议程并未失败。气候政策具有严肃性。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全球能源投资的平衡(有关这方面的最新情况将陆续报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雄心却远远不止于此。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彩虹色圆环充满希望,但根据联合国自己的计算,它在实现方面却存在令人痛苦的不足。

此外,放弃2015年承诺的不仅仅是美国。正如我为《金融时报》撰写的文章所言,最近,我们正在目睹整个西方在对外援助政策上的一场“反革命”。

不仅仅是特朗普政府关闭了美国国际开发署,英国也削减了援助支出。对全球发展的承诺正在全面退缩。

尽管最初关于美国将立即停止所有援助的恐怖故事已被证明是特朗普的夸张之词,但最新的全球援助预算汇编显示,美国出现了灾难性的削减。根据4月中旬的最新统计,援助金额削减已达到近4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于最大的捐助国美国和德国削减了援助。

这不是无人问津的空谈。这不是联合国“希望日”表决。(在你对“希望日”嗤之以鼻之前,请看看《过火(Overshoot)》以及安德烈亚斯·马尔姆(Andreas Malm)和维姆·卡顿(Wim Carton)的尖刻评论,看看奥巴马式的希望和乐观曾如何助长全球可持续发展政治。积极思维是一种意识形态。)

从全球援助预算中削减的400亿美元是真金白银。这将直接影响世界各地一些最脆弱人群的生活,将置数百万人的生命于危险之中,其危险程度或远超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冲击。正如我一直以来强调的,如果你关心的是真正全面的全球化,那么富国之间贸易协议的微小调整与将非洲(以合理的条件)纳入全球经济的问题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全球北方”的舆论几乎没有动静。没有大规模抗议。没有市场反应。非洲的人口革命会影响到数亿甚至数十亿人的命运,但它不会直接带动数万亿美元的资金流动。在其他挑战面前,2015年制定的双重议程:气候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正在被放弃。

我不想说太多,但在全球自由主义消亡之际,怎能不让人想起1925年T.S.艾略特的诗篇《空心人》: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填塞起来的人
彼此倚靠着
头颅塞满了稻草。
可叹啊!
我们干枯的嗓音,
在我们说悄悄话时寂静而无意义
像干草中的风或碎玻璃堆上的老鼠脚
在我们那干燥的地窖里
有态而无形,有影而无色,麻木了的力度,没有动作的手势;....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的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的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的
不是砰的一声而是一声抽泣。”

(采用赵罗蕤译文)

 

订阅 图说政经Chartbook | 亚当·图兹的每周通讯中文版

现在订阅,获取定期更新的时事通讯。
jamie@example.com
订阅